实施阶段 |
工作项目 |
工作要点 |
建设任务 |
成果形式 |
责任部门 |
完成时限 |
一、体系建设阶 段(2017 年12月 12日〜2018 年 6月20 日) |
1.建立组 织体系 |
(1) 建立学院、二级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 建立院长担任主任的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二级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二级教学单位质量保证工作组;专业(课程)教研室主任任组长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 |
学院成立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 学院成立质量管理办公室 二级教学单位成立质量保证工作组 专业(课程)教研室成立质量保证工作小组 |
学院印发文件, 明确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成员及职责 学院印发文件, 明确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责,人员配备到位 (完成表1) |
院长办公室、人事处、发展规划处、质量管理办公室、二级教学单位 |
2018.5.31 |
(2)明确各部门纵向五系统归属 决策指挥系统包括董事会、学院领导班子、三级质量保证组织体系。质量生成系统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二级教学单位。资源建设系统包括人事处、教务处、合作办学中心。支持服务系统包括人事处、党群工作部、工会、财务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总务处、安保处。监督控制系统包括纪检监察、工会、督导室、质量管理办公室。 |
厘清各部门(二级单位)、科室(教研室)工作职责,明确学院党委、教辅部门、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科室)、教师、学生各层级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 |
汇编学院各部门职责及明确学院各层级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 (完成表2、表3) |
院长办公室、各部门 |
2018.5.31 |
(3)建立系统工作包 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及岗位设置,优化部门岗位任务,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开发流程,制定部门各科室岗位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形成本部门的系统工作包。 |
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及任务 |
各部门制定本部门工作职责、岗位任务书 (完成表2、表3) |
各部门 |
2018.5.31 |
2.建立规划与目标体系 |
(1)完善质量保证的规划体系 完善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建设、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校园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校园基本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 等 12个子规划。 各二级教学单位(系部)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及其分规划,制定本单位的发展子规划以及每个专业的建设方案。 公共教学部、科研处制定本单位发展规划,会同教务处制定通识课程建设规划以及通识课程建设方案。 |
学院院“十三五” 事业发展规划 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学院科技与社会服务规划 学院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学院校园基本建设规划 学院学生全面发展规划 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学院产教融合工作规划 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规划 各部门十三五发展规划 各部门每个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公共课程建设规划 专业群(课程)建设规划 各门课程建设规划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学生个人发展规划 |
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文本 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文本 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文本 学院科技与社会服务规划文本 学院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文本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文本 学院校园基本建设规划文本 学院学生全面发展规划文本 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文本 学院产教融合工作规划文本 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文本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文本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文本 各部门十三五发展规划文本 各部门每个专业建设与发展方案文本 公共课程建设规划文本 专业群(课程)建设规划文本 各门课程建设规划文本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文本 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文本 (其他各职能部门对照学院子规划,制定本部门相应规划) |
院长办公室、 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6.20 |
(2)建立完整的目标链 按照学院总规划及其分规划—二级教学单位发展子规划—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的梳理流程,逐一分解规划目标,建立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任务目标、建设内容、完成时限、责任部门,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 |
建立路线图和时间表 |
各规划的流程图 (完成表4、表5、表6、表7、表8、表9) |
院长办公室、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6. 20 |
3.建立工作标准体系 |
(1)完善学院建设发展标准 明确学院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指标标准以及创新发展能力标准,形成学院建设发展标准体系。 |
校级基本标准 |
优质校创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特色专业建设、创新创业示范校等文本 |
院长办公室、教务处 |
|
(2)完善专业与课程标准 进一步修订、完善专业及课程各类标准,明确专业及课程质量控制重点,形成包括专业建设标准、专业教学运行标准、条件配备标准等在内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包括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教学运行标准、课程管理标准等在内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 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需求调研、目标描述、课程设置、组织实施、论证流程、控制要点、文本编辑)。 专业建设标准(目标定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服务能力、培养质量)(特色、骨干和一般专业)。 课程建设标准(对接职业(技术)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论证流程、控制要点、文本编辑)。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学时、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控制要点、文本编辑)。 课堂教学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程考核、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论证流程、控制要点、文本编辑)。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结果应用等)。 课程考核性诊改标准(要素(定性)符合度、指标(定量)满足度)。 |
专业建设与发展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 |
各专业依据学院专业建设基本标准,自行制定本专业建设与发展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依据学院课程建设基本标准,自行制定本课程建设标准(教学大纲);新专业设置标准、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标准文本。 专业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标准。 课堂教学指导性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程考核性诊改标准。 |
二级教学单位 |
2018.6.20 |
(3)建立教师发展标准 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师标准体系,建立教师发展标准、教师任职标准、团队建设标准。 |
教师发展标准 |
新入职教师标准、合格教师标准、教师职称评审标准、骨干教师标准校级名师标准等标准文本。 |
人事处 教务处 |
2018.6.20 |
(4)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建立包括学生发展标准、评定标准在内的学生标准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
学生发展标准 |
思想政治素质标准、科学文化素质标准、身心健康素质标准、职业能力素质标准等文本。 |
学生处、公共教学部、二级教学单位 |
2018.6.20 |
4.建立年度实施计划体系 |
(1)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将规划目标任务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到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中,各部门根据学院年度计划制定本单位计划,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分别制定年度建设计划。 |
学院年度工作计划 各部门(二级单位) 年度工作计划 各专业年度工作计划 课程年度工作计划 教师(教职工) 年度工作计划 学生年度学习计划 |
学院年度工作计划文本 各部门(二级单位) 年度工作计划文本 各专业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文本 课程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文本 教师(教职工) 年度工作计划文本 教师培养年度实施方案文本 学生年度学习计划文本 |
各部门、二级教学单位 |
2018.6.20 |
(2)建立目标任务的执行链 明确各项目标任务的责任部门、完成时限以及考核要点,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院、各部门绩效考核,形成各项任务目标的执行链。 |
|
各部门绩效考核成绩 |
院长办公室、人事处等 |
2018.6.20 |
(3)将规划目标纳入平台监测 将规划实施与学院数据平台相结合,对实施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监测、分析,及时预警并不断改进。建立二级教学单位子规划—分规划—总规划系列的规划执行年度报告制度,并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 |
|
校本质量监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校本质量监控数据平台、 年度质量报告 |
院长办公室、网络中 心、督导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 、各部门 |
2018.6.20 |
5.完善制度及各要素内控体系 |
(1)建立与诊改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各部门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完善,明确控制要素,设计管控流程,建立与诊改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
规范制度建设程序,制度内容要求,确保制度落实 梳理学院各部门制度,完成制度的“存、废、改、合、立”保障建立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 |
学院制度建设文件 学院制度文本汇编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完成表11、表12) |
院长办公室、教务处、质量管 理办公室及各部门 |
2018.6.20 |
(2)建立质量报告制度 建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学院——二级教学单位(部门)—教研室(岗位、班级)三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找出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 |
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年度诊改报告 |
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文本 ①党建工作年度质量报告 ②基础建设年度质量报告 ③质保体系建设年度质量报告 ④智能校园建设年度质量报告 ⑤校企合作年度质量报告 ⑥科研与社会服务年度质量报告 ⑦国际合作年度质量报告 ⑧校园文化建设年度质量报告 …… 专业建设诊改报告 课程建设诊改报告 院系(部)师资队伍建设诊改报告 院(系)学生培养与发展质量诊改报告 |
各部门 |
2018.6.20 |
(3)完善质量事故处理制度 建立学院、二级教学单位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预警制度,编制突发性事故应对预案。 界定教学、行政质量事故,制定质量事故分类、认定标准、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等制度。 |
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 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学院、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 |
质量事故预警制度 质量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
院长办公室、教务处、质量管理办公室等 |
2018.6.20 |
(4)完善后勤服务制度 建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健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每学期的学生食堂、宿舍满意度问卷调查与反馈改进制度,完善校舍维修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建立维护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机制,修改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 |
建立后勤服务、维稳、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
后勤服务制度文本 学生安全制度文本 宿舍管理制度文本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文本 |
院长办公室、学生处、总务处、安保处 |
2018.6.20 |
6. 建 设“智能校园” |
(1)建设智能校园 建设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完善共享数据中心,构建教师综合服务平台和学生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包括校务管理、数字教学、决策支持、公共服务在内的四大服务支撑系统。 |
建设校本数据平台 |
平台建设 |
网络信息中心、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等 |
2018.6.20 |
(2)推行在线教学,创新教学形态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搭建 MOOC 及 SPOC 网络学习平台,推进教学资源的移动化应用,创新教学形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 |
建微课、慕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教学资源库 |
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等 |
2018.6.20 |
(3)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完善《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数据字典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规划任务实施以及人才培养过程数据从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形成规划执行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用的全过程,建立大数据共享监控平台,在公共数据平台和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息链。 |
培训、学习校本数据平台的应用 |
信息编码标准文本 |
网络信息中心等 |
2018.6.20 |
7.培育现代质量文化 |
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质量观,建立诊改制度配套文件,打造诊改制度文化。明确质量保证在学院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树立“零容忍”质量理念,倡导“最多只跑一趟腿”的质量意识,塑造工匠精神文化。凝练学院特色,发挥质量文化的启迪、熏陶、影响作用,校企双主体育人,融入产业文化,打造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专业行为文化。打造“崇德尚文,精技强能”的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
质量文化建设方案 质量文化建设诊改 |
质量文化建设方案; 教师(教职工)、学生等不同人员行为规范; 形成质量文化成果 质量文化建设诊改计划及诊改总结报告 |
质量管理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合作办学处、党群工作部、学生处等 |
长期 |
二、自主诊 改 阶 段(2018 年 6月 21日〜2018年10月 31日) |
1.开展全院考核性诊改 |
(1)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结合学院诊改体系及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学院绩效考核办法,将学院规划目标、年度重点工作、内涵建设项目、过程管理成效纳入考核指标,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各二级教学单位(部) 制定本单位绩效考核办法. |
建立考核性诊改工作机制 |
学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部门绩效考核办法 |
人事处、督导室、质量管理办公室、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7.10 |
(2)实施全院自我诊改 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为基础,按照“确定目标—建立标准—组织实施—诊断改进”的流程,在学院、二级教学单位(部门)、教研室(科室)三个层面,明确任务目标与责任部门,建立工作标准,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并依据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及时对各项工作开展自我诊改进。每年 12 月底,学院开展 1 次全面的年度考核性诊改,撰写全院及各层面诊改工作年度报告。 |
建立考核性诊改工作机制 |
学院年度考核性诊改报告文本、各部门诊改报告文本 |
院长办公室、教务处、质量管理办公室及有关部门 |
2018.10.31 |
(3)完善质量事故管控机制 建立质量事故的管控常态化反馈机制。建立每年 1次的质量事故自查自纠机制。将质量事故处理列入学院考核性诊改制度。 |
建立考核性诊改工作机制 |
学院考核性诊改方案 |
质量管理办公室、督导室等 |
2018.10.31 |
(4)实施学院发展能力诊改 对照学院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指标标准以及创新发展能力标准,积极利用学院数据平台,采集、分析专业建设运行数据,对学院发展能力及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诊改,撰写学院发展能力诊改报告。 |
建立考核性诊改工作机制 |
学院发展能力年度报告文本 |
党委(院长)办公室等 |
2018.10.31 |
2.开展专业考核性诊改 |
(1)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 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完善学院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按照二级教学单位发展规划及专业建设方案,建立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每年开展 1 次专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每年调整 1 次专业。 |
市场需求调研 |
专业调整调研报告文本、新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教务处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2) 明确专业年度建设目标 推动各专业按照专业建设方案确定的专业建设目标,与学院及二级教学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本专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
建立年度工作(学习) 计划总结机制 |
学院、部门、二级单位、专业、课程、教师(教职工)、学生各层面年度工作(学习)计划及工作(学习) 总结。 |
教务处、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3)实施专业考核性诊改 各专业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每年优化 1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落实专业年度工作计划,采集、分析专业建设运行数据,检测专业建设运行状态,适时诊断改进,撰写专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
建立专业诊改考核机制 |
专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文本 |
教务处、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4)实施专业外部诊断 积极参与专业外部认证,邀请国内外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进行评估或认证,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
|
专业机构认证报告 |
教务处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3.开展课程考核性诊改 |
(1)开展课程建设考核性诊改 制定二级教学单位课程建设计划,明确每门课程年度建设任务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依据数据平台课程建设状态数据,结合年度计划落实情况,开展课程建设诊改,撰写课程建设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
建立课程建设考核机制 |
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质量年度分析报告文本 |
教务处、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2)编制课程标准 组织课程团队编制各门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基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和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标准,设计课程考核办法。 |
课程建设研究 |
课程标准文本 |
教务处、各 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3)实施课程在线监控 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依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三环节,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改进,创新课堂教学状态。 |
|
微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库等、教改新举措成果资料 |
教务处、质量管理办公室、督导室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4)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性诊改 教研室编制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学院结合期终课程教学测评、学生学习结果,适时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性诊断,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将平台采集的教学质量测评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 |
数据分析、改进措施 |
课程教学质量诊改报告 |
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4.开展教师考核性诊改 |
(1)完善教师发展机制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教师发展标准,完善奖励性津贴职称晋升、职业成长、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激励机制,采取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教学档案、开展教师教学培训等措施,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
|
绩效考核办法 教科研奖励办法 教师发展规划 |
人事处、教务处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2)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制定学院及二级教学单位年度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年度任务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教师年度培养实施方案 |
人事部、教务处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3)开展师资队伍考核性诊改 教师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在师德师风、业务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结合数据平台教师个人数据,进行自主诊改。 各二级教学单位依据学院数据平台师资队伍建设状态数据,结合年度计划落实情况,适时开展诊改,撰写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结合教师梯级发展标准体系,采集、分析学院数据平台教师发展状态数据,对每名教师发展现状进行诊断。 |
|
师资队伍建设年度质量报告、 师资队伍建设年度诊改报告、教师个人自诊报告 |
人事部、教务处及各二级 教学单位 |
2018.10.31 |
5.开展学生发展能力诊改 |
(1)开展学生发展能力诊改 制定学院及二级教学单位学生发展年度计划,明确任务目标。 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在学业发展、个人能力、业发展等方面,结合共享平台学生个人数据,进行自主诊改。 依据学院数据平台学生发展状态数据,对学生发展现状诊改,撰写班级—二级教学单位—学院三级学生发展情况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
|
学生发展规划、 班级学生发展年度质量报告、学生个人发展年度质量报告、 |
学生处及各二级教学单位 |
2018.10.31 |
(2)开展后勤服务诊改 制定服务学生发展的后勤服务年度工作计划。对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后勤服务、安全稳定等服务学生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完善学生诉求与回应机制,及时反馈信息并开展实时改进,撰写服务学生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
|
后勤服务相关制度、 安全保障相关制度、 服务学生年度质量报告 |
学生处、总务处、保卫处 |
2018.10.31 |
三、完善提升阶段 (2018 年 11月 1日〜2018 年 12月 31日) |
根据自主考核性诊改发现的问题,加强改进。 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诊改体系,提升诊改运行效果。加强自主诊改过程中的各种档案的管理,确保各种资料及时归档。 |
|
|
全院各部门 |
2018.12.31 |
四、迎接诊改复核阶段(2019年 1月1日〜2019年 5月 31日) |
制定学院迎接诊改复核工作方案,明确各诊改项目需要接受复核的内容,强化工作任务落实和责任分工,全面做好诊改复核的准备工作。报请省教育厅批准,迎接诊改复核。 |
|
|
全院各部门 |
2019.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