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诊改工作的三个核心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目标任务的落脚点是“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是目标任务的完成、教育教学质量要素的全过程控制、日常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三大因素的有机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诊改工作时要解决好“诊改目标确立、诊改要素落地、诊改方式校本化”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解决诊改目标确立的问题,抓住学校诊改的“牛鼻子”。
在制定高职诊改实施方案和实施诊改时,讲究目标链的构成。目标链的源头在哪里?应是学校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它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理念,以及未来五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施的具体路径,因此一定要有至少十几个子规划组成,包括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科研工作规划等。实施内部诊改,一定要保证年度目标及“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完成,否则内部诊改没有任何实质性价值。
二是解决诊改要素落地的问题,找准契合学校诊改的“新路子”。根据8字循环理论、全员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这么多的理论中,寻找出与我校实际情况相吻合且又能出成效的理论,与我校的实际相结合,自行探索,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山东乙盟的诊改平台及指导)
三是解决诊改方式校本化的问题,用好学校诊改的“牛鞭子”。
根据教育部诊改文件精神,各院校在进行内部诊改时,时间安排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条件好的,复核的时间可适当提前,条件差的,可将复核时间适当后推。而对于各类标准,学校自己制定,自己找到量自己的尺子。高职院校在进行诊改工作时,一定要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已有的管理制度体系结合起来,根据诊改文件的精神要求,将相关的制度体系融入现有的制度体系中,而不是推翻原有的管理制度,避免将诊改与日常教学及管理脱节或对立。